七夕之际星河遥看,可能真有牛郎织女在夜空下跨过茫茫银河进行相会吧,另外七夕每个夕都有含义,比如何为七夕一惜父母,二夕(惜)伴侣,结发夫妻贫富不移,那么接下来就由小编为大家带来何为七夕节,一惜父母恩的解析,希望能帮助到各位小伙伴!
【何为七夕一惜父母】
一夕(惜)父母,养育之恩今生不忘。
农历七月初七,不仅是七夕佳节,也是个非常吉利的日子,「七」与「吉」谐音,「七七」又有双吉之意。古人云:初七日勿想恶事。
2023中国情人节的情人节是8月22日,星期二,农历七月初七。
七夕节既是拜祭七姐的节日,也是爱情的节日,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,以祈福、乞巧、爱情为主题,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。
七夕的牛郎织女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,上古时代人们将天文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,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,称作分星,就地理来说,称作分野。
相传每年七月初七,牛郎织女会于天上的鹊桥相会。
七夕晒书晒衣
古代,七夕节还有晒书、晒衣的习俗,据说是可以避免虫蛀。人们选择七夕晒书据说是因为七月七日,天门洞开,阳光强烈,是龙王爷晒鳞日,人们多在此日暴晒衣服、棉被之类,以防虫蛀,读书人也往往在这一天曝晒书籍。汉后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节俗融合传播,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普及全国。东汉崔实《四民月令》云:七月七日,曝经书及衣裳,不蠹。
从现有的史料看,晒书被官方重视的时代始于宋代。虽然历代之书籍,莫厄于秦,莫富于隋唐,但是隋唐官方的晒书之举却少见于史料。宋代的晒书会则引人注目。有关宋代晒书会的情况,宋人的笔记中已有记载,宋蔡绦《铁围山丛谈》卷一说:秘书省岁曝书则有会,号曰曝书会,侍从皆集,以爵为位叙。
另据南宋洪迈《容斋四笔》、南宋陈骥《南宋馆阁录》和南宋逸名《南宋馆阁续录》等书记载,宋高宗绍兴、宋孝宗淳熙以及宋宁宗庆元年间都有晒书会这样的文化活动。宋代曝书会一般由掌管图书的秘书省主持,由临安府具体承办。时间多在七月五、六、七三日。
【何为七夕节,一惜父母恩】
一夕(惜)父母,养育之恩今生不忘。
二夕(惜)伴侣,结发夫妻贫富不移。
三夕(惜)手足,血脉之情一生不弃。
四夕(惜)朋友,风雨并肩同舟共济。
五夕(惜)恩人,指点迷津难时助力。
六夕(惜)知音,慰藉心灵此生相依。
七夕(惜)生命,爱惜自己健康第一。
中国情人节
七夕节又称中国情人节,相传是牛郎织女跨过银河相会的日子,2023年具体日期是8月22日,星期二,农历七月初七。
七夕节由星宿崇拜演化而来,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,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,故名七夕。
拜七姐,祈福许愿、乞求巧艺、坐看牵牛织女星、祈祷姻缘、储七夕水等,是七夕的传统习俗。
经历史发展,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,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,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,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。
七夕节,又称七巧节、七姐节、女儿节、乞巧节、七娘会、七夕祭、牛公牛婆日、巧夕等,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。
七夕节日食品
七夕节的饮食风俗,各地不尽相同,一般都称其为吃巧食。一个巧字形象地道出了七夕食俗的独特之处,表达出了人们追求心灵手巧、合家安康、生活美满的美好愿望。
巧果
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,以巧果最为有名。巧果又叫乞巧果子,款式极多。乞巧果子是七夕节的传统祭品和美点。七夕晚上人们把乞巧果子端到庭院,全家人围坐,品尝做巧果人的手艺。
现在这种习俗在许多地方都已经不流传了,乞巧果子这种传统食品,也演变成多种花色糕点。
巧果款式极多,主要的材料是油、面、糖、蜜。此外,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: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,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;此种瓜果称为花瓜。
酥糖
在中国一些地方的糕点铺,这一天还要制作一些织女形象的酥糖,俗称巧人巧酥,出售时又称为送巧人,民间认为,吃了这种酥糖的人会变得心灵手巧。
巧巧饭
在中国山东,这一天要吃巧巧饭,乞巧的风俗十分有趣: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,把一枚铜钱、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,乞巧活动以后,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,传说吃到钱的有福,吃到针的手巧,吃到枣的早婚。
瓜果
在福建,七夕节时要让织女欣赏、品尝瓜果,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。供品包括茶、酒、新鲜水果、五子(桂圆、红枣、榛子、花生、瓜子)、鲜花和妇女化妆用的花粉。一般是斋戒沐浴后,大家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,默祷心愿。